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修正草案對照表


修正規定
現行規定
說明
()基本理念
「藝術與人文」即為「藝術學習與人文素養,是經由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課程。」
本學習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以培養學生藝術知能,鼓勵其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並以啟發藝術潛能與人格健全發展為目的。
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是生活的重心之一,更是完整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環。藝術以其專門的術語,傳達無可言喻的訊息,提供非語文的溝通形式,進而提升人們的直覺、推理、聯想與想像的創意思考能力,使人們分享源自生活的思想與情感,並從中獲得知識,建立價值觀。所有的人都需要學習藝術的語言,以領會生命的意義和各族群文化的情趣
透過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育,使兒童和青少年在參與音樂、舞蹈、戲劇演出、視覺藝術等活動中,學習創作和表達其觀念與情感,分析、瞭解、批評、反省其作品所涵蓋的感受與經驗所象徵的意義,進而認識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與意涵。並使藝術學習能夠促進、連結與整合其他學習領域的學習。現今的藝術教育已逐漸脫離技術本位及精緻藝術所主導的教學模式與限制,而邁入以更自主、開放、彈性的全方位藝術學習。
藝術源於生活,也融入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化滋長的泉源,因此藝術教育應該提供學生機會探索生活環境中的人事與景物;觀賞與談論環境中各類藝術品、器物及自然景物;運用感官、知覺和情感,辨識藝術的特質,建構意義;訪問藝術工作者;瞭解時代、文化、社會、生活與藝術的關係提供學生親身參與探究各類藝術的表現技巧,鼓勵他們依據個人經驗及想像,發展創作靈感,再加以推敲和練習,學習創作發表,豐富生活與心靈。
跨世紀教育改革的精神,在於重視人的生命自身,並以生活為中心,建立人我之間與環境之諧和發展,此正是均衡科技文明與藝術人文的全面、多元及統整的肇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能建立學生基本藝文素養,傳承與創新藝術,培養文明且有素養的文化公民開創並發展珍貴的人類文化資產
()基本理念
「藝術與人文」即為「藝術學習與人文素養,是經由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課程。」
本學習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以培養學生藝術知能,鼓勵其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並以啟發藝術潛能與人格健全發展為目的。
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是生活的重心之一完整教育的根本。藝術以其專門的術語,傳達無可言喻的訊息,提供非語文的溝通形式,進而提升人們的直覺、推理、聯想與想像的創意思考能力,使人們分享源自生活的思想與情感,並從中獲得知識,建立價值觀。所有的人都需要機會學習藝術的語言,以領會經驗和了解世界
透過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育,使兒童和青少年在參與音樂、舞蹈、戲劇演出、視覺藝術等活動中,學習創作和表達其觀念與情感,分析、了解、批評、反省其作品所涵蓋的感受與經驗所象徵的意義,進而認識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與意涵。並使藝術學習能夠促進、聯結與整合其他領域的學習。現今的藝術教育已逐漸脫離技術本位及精緻藝術所主導的教學模式與限制,而邁入以更自主、開放、彈性的全方位人文素養為內容的藝術學習。
藝術源於生活,也融入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化滋長的泉源,因此藝術教育應該提供學生機會探索生活環境中的人事與景物;觀賞與談論環境中各類藝術品、器物及自然景物;運用感官、知覺和情感,辨識藝術的特質,建構意義;訪問藝術工作者;了解時代、文化、社會、生活與藝術的關係;也要提供學生親身參與探究各類藝術的表現技巧,鼓勵他們依據個人經驗及想像,發展創作靈感,再加以推敲和練習,學習創作發表,豐富生活與心靈。
跨世紀教育改革的精神,在於重視人的生命自身,並以生活為中心,建立人我之間與環境之諧和發展,此正是均衡科技文明與藝術人文的全面、多元及統整的肇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能建立學生基本藝文素養,傳承與創新藝術,培養文明且有素養的國民重視並發展值得尊敬的文明
基本理念文字做內容修改與調整,以使文句的呈現更為順暢、簡潔、明瞭。

()課程目標
1.探索與表現: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覺知環境與個人的關係,運用媒材與形式,從事藝術表現,以豐富生活與心靈。
2.審美與理解: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與鑑賞活動,體認各種藝術價值、風格及其文化脈絡,並熱忱參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
3.實踐與應用:使每位學生能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連,透過藝術活動增強對環境的知覺認識多元藝術行業、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尊重與瞭解藝術創作,並能身體力行實踐於生活中。
()課程目標
1.探索與表現: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覺知環境與個人的關係,運用媒材與形式,從事藝術表現,以豐富生活與心靈。
2.審美與理解: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及文化活動,體認各種藝術價值、風格及其文化脈絡,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並熱忱參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
3.實踐與應用:使每位學生能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連,透過藝術活動增強對環境的知覺認識藝術行業,擴展藝術的視野,尊重與解藝術創作,並能身體力行實踐於生活中。
課程目標文字內容做修改與調整,以使文句的呈現更為順暢、簡潔、明瞭。
()分段能力指標
<編號說明>在下列「a-b-c」的編號中,a代表目標主軸序號;b代表階段序號,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二年級(融入生活課程),第二階段為國小三至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國小五至六年級,第四階段為國中一至三年級;c代表流水號。



階段
課程
目標
分段能力指標
第一階段
探索與
表現
1-1-1  嘗試各種媒體,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樂與滿足。
1-1-2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1-3  使用媒體與藝術形式的結合,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1-4  正確、安全、有效的使用工具或道具,從事藝術創作及展演活動。
審美與
理解
2-1-5  接觸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建立初步的審美經驗。
2-1-6  體驗各種色彩、圖像、聲音、旋律、姿態、表情動作的美感,並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2-1-7  參與社區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藝術文化,體會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2-1-8  欣賞生活周遭與不同族群之藝術創作,感受多樣文化的特質,並尊重藝術創作者的表達方式。
實踐與
應用
3-1-9  透過藝術創作,感覺自己與別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間的相互關連。
3-1-10 養成觀賞藝術活動或展演時應有的秩序與態度。
3-1-11 運用藝術創作形式或作品,增加生活趣味,美化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生活空間。
第二階段
探索與
表現
1-2-1  探索各種媒體、技法與形式,瞭解不同創作要素的效果與差異,以方便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2-2  嘗試以視覺、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豐富的想像與創作力。
1-2-3  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所獲得的知識、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1-2-4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創作要素,從事展演活動,呈現個人感受與想法。
1-2-5  嘗試與同學分工、規劃、合作,從事藝術創作活動。
審美與
理解
2-2-6  欣賞並分辨自然物、人造物的特質與藝術品之美。
2-2-7  相互欣賞同儕間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作品,並能描述個人感受及對他人創作的見解。
2-2-8  經由參與地方性藝文活動,瞭解自己社區、家鄉內的藝術文化內涵。
2-2-9  蒐集有關生活周遭本土文物或傳統藝術、生活藝術等藝文資料,並嘗試解釋其特色及背景。

實踐與
應用
3-2-10 認識社區內的生活藝術,並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在生活中實行。
3-2-11 運用藝術創作活動及作品,美化生活環境和個人心靈。
3-2-12透過觀賞與討論,認識本國藝術,尊重先人所締造的各種藝術成果。
3-2-13 觀賞藝術展演活動時,能表現應有的禮貌與態度,並透過欣賞轉化個人情感。
第三階段
探索與
表現
1-3-1  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1-3-2  構思藝術創作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體、技法,完成有規劃、有感情及思想的創作。
1-3-3  嘗試以藝術創作的技法、形式,表現個人的想法和情感。
1-3-4  透過集體創作方式,完成與他人合作的藝術作品。
1-3-5  結合科技,開發新的創作經驗與方向。
審美與
理解
2-3-6  透過分析、描述、討論等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特徵及要素。
2-3-7  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
2-3-8  使用適當的視覺、聽覺、動覺藝術用語,說明自己和他人作品的特徵和價值。
2-3-9  透過討論、分析、判斷等方式,表達自己對藝術創作的審美經驗與見解。
2-3-10參與藝文活動,記錄、比較不同文化所呈現的特色及文化背景。
實踐與
應用
3-3-11 以正確的觀念和態度,欣賞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
3-3-12 運用科技及各種方式蒐集、分類不同之藝文資訊,並養成習慣。
3-3-13運用學習累積的藝術知能,設計、規劃並進行美化或改造生活空間。
3-3-14選擇主題,探求並收藏一、二種生活環境中喜愛的藝術小品,如:純藝術、商業藝術、生活藝術、民俗藝術、傳統藝術等作為日常生活的愛好。
第四階段
探索與
表現
1-4-1  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1-4-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1-4-3  嘗試各種藝術媒體,探求傳統與非傳統藝術風格的差異。
1-4-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品。
審美與
理解
2-4-5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析其美感與文化特質。

2-4-6  辨識及描述各種藝術品內容、形式與媒體的特性。
2-4-7  感受及識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精緻藝術與大眾藝術風格的差異,體會不同時代、社會的藝術生活與價值觀。
2-4-8  運用資訊科技,蒐集中外藝術資料,瞭解當代藝術生活趨勢,增廣對藝術文化的認知範圍。
實踐與
應用
3-4-9  養成日常生活中藝術表現與鑑賞的興趣與習慣。
3-4-10 透過有計畫的集體創作與展演活動,表現自動、合作、尊重、秩序、溝通、協調的團隊精神與態度。
3-4-11 選擇適合自己的性向、興趣與能力的藝術活動,繼續學習。
()分段能力指標
<編號說明>在下列「a-b-c」的編號中,a代表目標主軸序號;b代表階段序號,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二年級(融入生活課程),第二階段為國小三至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國小五至六年級,第四階段為國中一至三年級;c代表流水號。



探索與表現
1-1-1  嘗試各種媒體,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樂與滿足。
1-1-2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1-3  使用媒體與藝術形式的結合,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1-4  正確、安全、有效的使用工具或道具,從事藝術創作及展演活動。
審美與理解
2-1-5  接觸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建立初步的審美經驗。
2-1-6  體驗各種色彩、圖像、聲音、旋律、姿態、表情動作的美感,並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2-1-7  參與社區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藝術文化,體會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2-1-8  欣賞生活周遭與不同族群之藝術創作,感受多樣文化的特質,並尊重藝術創作者的表達方式。
實踐與應用
3-1-9  透過藝術創作,感覺自己與別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間的相互關連。
3-1-10 養成觀賞藝術活動或展演時應有的秩序與態度。
3-1-11 運用藝術創作形式或作品,增加生活趣味,美化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生活空間。
探索與表現
1-2-1  探索各種媒體、技法與形式,了解不同創作要素的效果與差異,以方便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2-2  嘗試以視覺、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豐富的想像與創作力。
1-2-3  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所獲得的知識、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1-2-4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創作要素,從事展演活動,呈現個人感受與想法。
1-2-5  嘗試與同學分工、規劃、合作,從事藝術創作活動。
審美與理解
2-2-6  欣賞並分辨自然物、人造物的特質與藝術品之美。
2-2-7  相互欣賞同儕間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作品,並能描述個人感受及對他人創作的見解。
2-2-8  經由參與地方性藝文活動,了解自己社區、家鄉內的藝術文化內涵。
2-2-9  蒐集有關生活周遭鄉土文物或傳統藝術、生活藝術等藝文資料,並嘗試解釋其特色及背景。
實踐與應用
3-2-10 認識社區內的生活藝術,並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在生活中實行。
3-2-11運用藝術創作活動及作品,美化生活環境和個人心靈。
3-2-12 透過觀賞與討論,認識本國藝術,尊重先人所締造的各種藝術成果。
3-2-13 觀賞藝術展演活動時,能表現應有的禮貌與態度,並透過欣賞轉化個人情感。
探索與表現
1-3-1  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1-3-2  構思藝術創作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體、技法,完成有規劃、有感情及思想的創作。
1-3-3  嘗試以藝術創作的技法、形式,表現個人的想法和情感。
1-3-4  透過集體創作方式,完成與他人合作的藝術作品。
1-3-5  結合科技,開發新的創作經驗與方向。
審美與理解
2-3-6  透過分析、描述、討論等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特徵及要素。
2-3-7  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
2-3-8  使用適當的視覺、聽覺、動覺藝術用語,說明自己和他人作品的特徵和價值。
2-3-9  透過討論、分析、判斷等方式,表達自己對藝術創作的審美經驗與見解。
2-3-10 參與藝文活動,記錄、比較不同文化所呈現的特色及文化背景。
實踐與應用
3-3-11 以正確的觀念和態度,欣賞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
3-3-12 運用科技及各種方式蒐集、分類不同之藝文資訊,並養成習慣。
3-3-13運用學習累積的藝術知能,設計、規劃並進行美化或改造生活空間。
3-3-14 選擇主題,探求並收藏一、二種生活環境中喜愛的藝術小品:如純藝術、商業藝術、生活藝術、民俗藝術、傳統藝術等作為日常生活的愛好。
探索與表現
1-4-1  了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1-4-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1-4-3  嘗試各種藝術媒體,探求傳統與非傳統藝術風格的差異。
1-4-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品。
審美與理解
2-4-5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析其美感與文化特質。
2-4-6  辨識及描述各種藝術品內容、形式與媒體的特性。
2-4-7  感受及識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精緻藝術與大眾藝術風格的差異,體會不同時代、社會的藝術生活與價值觀。
2-4-8  運用資訊科技,蒐集中外藝術資料,了解當代藝術生活趨勢,增廣對藝術文化的認知範圍。
實踐與應用
3-4-9  養成日常生活中藝術表現與鑑賞的興趣與習慣。
3-4-10 透過有計劃的集體創作與展演活動,表現自動、合作、尊重、秩序、溝通、協調的團隊精神與態度。
3-4-11 選擇適合自己的性向、興趣與能力的藝術活動,繼續學習。
1.依據97111日會議決議:「鄉土」修改為「本土」。
2.相關用字依照各領域統一用字做修改。
()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之關係
階段

基本
能力
第一階段
(1-2年級)
第二階段
(3-4年級)
第三階段
(5-6年級)
第四階段
(7-9年級)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1-1-1
嘗試各種媒體,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樂與滿足。 
1-1-2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1-5
接觸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建立初步的審美經驗。
1-2-1
探索各種媒體、技法與形式,瞭解不同創作要素的效果與差異,以方便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2-2
嘗試以視覺、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豐富的想像與創作力。
1-2-3
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所獲得的知識、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2-2-6
欣賞並分辨自然物、人造物的特質與藝術品之美。
3-2-11
運用藝術創作活動及作品,美化生活環境和個人心靈。
1-3-1
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1-3-2
構思藝術創作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體、技法,完成有規劃、有感情及思想的創作。
1-3-4
透過集體創作方式,完成與他人合作的藝術作品。
2-3-6
透過分析、描述、討論等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特徵及要素。
2-3-7
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
1-4-1
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1-4-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1-4-3
嘗試各種藝術媒體,探求傳統與非傳統藝術風格的差異。
1-4-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品。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1-1-1
嘗試各種媒體,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樂與滿足。
1-1-2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1-3
使用媒體與藝術形式的結合,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1-4
正確、安全、有效的使用工具或道具,從事藝術創作及展演活動。
2-1-5
接觸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建立初步的審美經驗。
2-1-6
體驗各種色彩、圖像、聲音、旋律、姿態、表情動作的美感,並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2-1-7
參與社區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藝術文化,體會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2-1-8
欣賞生活周遭與不同族群之藝術創作,感受多樣文化的特質,並尊重藝術創作者的表達方式。
1-2-1
探索各種媒體、技法與形式,瞭解不同創作要素的效果與差異,以方便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2-2
嘗試以視覺、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豐富的想像與創作力。
1-2-3
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所獲得的知識、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1-2-4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創作要素,從事展演活動,呈現個人感受與想法。
2-2-6
欣賞並分辨自然物、人造物的特質與藝術品之美。
2-2-7
相互欣賞同儕間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作品,並能描述個人感受及對他人創作的見解。
2-2-8
經由參與地方性藝文活動,瞭解自己社區、家鄉內的藝術文化內涵。
2-2-9
蒐集有關生活周遭本土文物或傳統藝術、生活藝術等藝文資料,並嘗試解釋其特色及背景。
3-3-11
以正確的觀念和態度,欣賞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
1-3-1
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1-3-2
構思藝術創作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體、技法,完成有規劃、有感情及思想的創作。
1-3-3
嘗試以藝術創作的技法、形式,表現個人的想法和情感。
1-3-4
透過集體創作方式,完成與他人合作的藝術作品。
1-3-5
結合科技,開發新的創作經驗與方向。
2-3-6
透過分析、描述、討論等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特徵及要素。
2-3-7
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
2-3-8
使用適當的視覺、聽覺、動覺藝術用語,說明自己和他人作品的特徵和價值。
3-3-12
運用科技及各種方式蒐集、分類不同之藝文資訊,並養成習慣。
3-3-13
運用學習累積的藝術知能,設計、規劃並進行美化或改造生活空間。
1-4-1
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1-4-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1-4-3
嘗試各種藝術媒體,探求傳統與非傳統藝術風格的差異。
1-4-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品。
2-4-5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析其美感與文化特質。
2-4-6
辨識及描述各種藝術品內容、形式與媒體的特性。
2-4-7
感受及識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精緻藝術與大眾藝術風格的差異,體會不同時代、社會的藝術生活與價值觀。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3-3-13
運用學習累積的藝術知能,設計、規劃並進行美化或改造生活空間。
3-3-14
選擇主題,探求並收藏一、二種生活環境中喜愛的藝術小品,如:純藝術、商業藝術、生活藝術、民俗藝術、傳統藝術等作為日常生活的愛好。
3-4-9
養成日常生活中藝術表現與鑑賞的興趣與習慣。
3-4-11
選擇適合自己的性向、興趣與能力的藝術活動,繼續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1-1-2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1-6
體驗各種色彩、圖像、聲音、旋律、姿態、表情動作的美感,並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3-1-9
透過藝術創作,感覺自己與別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間的相互關連。
1-2-2
嘗試以視覺、聽覺及動覺之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豐富的想像與創作力。
1-2-3
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所獲得的知識、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1-2-4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創作要素,從事展演活動,呈現個人感受與想法。
2-2-7
相互欣賞同儕間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作品,並能描述個人感受及對他人創作的見解。
1-3-2
構思藝術創作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體、技法,完成有規劃、有感情及思想的創作。
2-3-6
透過分析、描述、討論等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特徵及要素。
2-3-8
使用適當的視覺、聽覺、動覺藝術用語,說明自己和他人作品的特徵和價值。
2-3-9
透過討論、分析、判斷等方式,表達自己對藝術創作的審美經驗與見解。
1-4-1
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1-4-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1-4-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品。
2-4-6
辨識及描述各種藝術品內容、形式與媒體的特性。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3-1-10
養成觀賞藝術活動或展演時應有的秩序與態度。

1-2-5
嘗試與同學分工、規劃、合作,從事藝術創作活動。
3-2-13
觀賞藝術展演活動時,能表現應有的禮貌與態度,並透過欣賞轉化個人情感。
1-3-4
透過集體創作方式,完成與他人合作的藝術作品。
2-3-9
透過討論、分析、判斷等方式,表達自己對藝術創作的審美經驗與見解。
3-3-11
以正確的觀念和態度,欣賞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
2-4-5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析其美感與文化特質。
2-4-7
感受及識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精緻藝術與大眾藝術風格的差異,體會不同時代、社會的藝術生活與價值觀。
3-4-10
透過有計畫的集體創作與展演活動,表現自動、合作、尊重、秩序、溝通、協調的團隊精神與態度。
6.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2-1-7
參與社區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藝術文化,體會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2-1-8
欣賞生活周遭與不同族群之藝術創作,感受多樣文化的特質,並尊重藝術創作者的表達方式。
2-2-8
經由參與地方性藝文活動,瞭解自己社區、家鄉內的藝術文化內涵。
2-2-9
蒐集有關生活周遭本土文物或傳統藝術、生活藝術等藝文資料,並嘗試解釋其特色及背景。
3-2-12
透過觀賞與討論,認識本國藝術,尊重先人所締造的各種藝術成果。
2-3-7
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
2-3-10
參與藝文活動,記錄、比較不同文化所呈現的特色及文化背景。

1-4-3
嘗試各種藝術媒體,探求傳統與非傳統藝術風格的差異。
2-4-7
感受及識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精緻藝術與大眾藝術風格的差異,體會不同時代、社會的藝術生活與價值觀。
2-4-8
運用資訊科技,蒐集中外藝術資料,瞭解當代藝術生活趨勢,增廣對藝術文化的認知範圍。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1-1-4
正確、安全、有效的使用工具或道具,從事藝術創作及展演活動。
3-2-10
認識社區內的生活藝術,並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在生活中實行。
3-2-11
運用藝術創作活動及作品,美化生活環境和個人心靈。
3-3-11
以正確的觀念和態度,欣賞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
3-3-13
運用學習累積的藝術知能,設計、規劃並進行美化或改造生活空間。
1-4-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品。
3-4-10
透過有計畫的集體創作與展演活動,表現自動、合作、尊重、秩序、溝通、協調的團隊精神與態度。
8.
運用科技與資訊
 

1-3-5
結合科技,開發新的創作經驗與方向。
3-3-12 
運用科技及各種方式蒐集、分類不同之藝文資訊,並養成習慣。
1-4-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品。
2-4-8
運用資訊科技,蒐集中外藝術資料,瞭解當代藝術生活趨勢,增廣對藝術文化的認知範圍。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1-1
嘗試各種媒體,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樂與滿足。
1-1-3
使用媒體與藝術形式的結合,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2-1
探索各種媒體、技法與形式,瞭解不同創作要素的效果與差異,以方便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2-2
嘗試以視覺、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豐富的想像與創作力。
1-3-1
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2-3-6
透過分析、描述、討論等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特徵及要素。
3-3-13 
運用學習累積的藝術知能,設計、規劃並進行美化或改造生活空間。
1-4-1
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1-4-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2-4-5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析其美感與文化特質。
2-4-8
運用資訊科技,蒐集中外藝術資料,瞭解當代藝術生活趨勢,增廣對藝術文化的認知範圍。
10.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1-1-1
嘗試各種媒體,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樂與滿足。
1-2-1
探索各種媒體、技法與形式,瞭解不同創作要素的效果與差異,以方便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2-2 
嘗試以視覺、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豐富的想像與創作力。
1-3-1
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2-3-6
透過分析、描述、討論等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特徵及要素。
3-3-13 
運用學習累積的藝術知能,設計、規劃並進行美化或改造生活空間。
1-4-1
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1-4-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1-4-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品。
2-4-5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析其美感與文化特質。
()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之關係

基本
能力
1-1-1
 嘗試各種媒體,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樂與滿足。 
1-1-2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1-5
 接觸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建立初步的審美經驗。
1-2-1
 探索各種媒體、技法與形式,了解不同創作要素的效果與差異,以方便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2-2
 嘗試以視覺、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豐富的想像與創作力。
1-2-3
 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所獲得的知識、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2-2-6
 欣賞並分辨自然物、人造物的特質與藝術品之美。
3-2-11
 運用藝術創作活動及作品,美化生活環境和個人心靈。
1-3-1
 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1-3-2
 構思藝術創作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體、技法,完成有規劃、有感情及思想的創作。
1-3-4
 透過集體創作方式,完成與他人合作的藝術作品。
2-3-6
 透過分析、描述、討論等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特徵及要素。
2-3-7
 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

1-4-1
 了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1-4-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1-4-3
 嘗試各種藝術媒體,探求傳統與非傳統藝術風格的差異。
1-4-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品。
1-1-1
 嘗試各種媒體,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樂與滿足。
1-1-2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1-3
 使用媒體與藝術形式的結合,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1-4
 正確、安全、有效的使用工具或道具,從事藝術創作及展演活動。
2-1-5
 接觸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建立初步的審美經驗。
2-1-6
 體驗各種色彩、圖像、聲音、旋律、姿態、表情動作的美感,並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2-1-7
 參與社區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藝術文化,體會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2-1-8
 欣賞生活周遭與不同族群之藝術創作,感受多樣文化的特質,並尊重藝術創作者的表達方式。
1-2-1
 探索各種媒體、技法與形式,了解不同創作要素的效果與差異,以方便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2-2
 嘗試以視覺、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豐富的想像與創作力。
1-2-3
 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所獲得的知識、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1-2-4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創作要素,從事展演活動,呈現個人感受與想法。
2-2-6
 欣賞並分辨自然物、人造物的特質與藝術品之美。
2-2-7
 相互欣賞同儕間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作品,並能描述個人感受及對他人創作的見解。
2-2-8
 經由參與地方性藝文活動,了解自己社區、家鄉內的藝術文化內涵。
2-2-9
 蒐集有關生活周遭鄉土文物或傳統藝術、生活藝術等藝文資料,並嘗試解釋其特色及背景。
3-3-11
 以正確的觀念和態度,欣賞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
1-3-1
 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1-3-2
 構思藝術創作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體、技法,完成有規劃、有感情及思想的創作。
1-3-3
 嘗試以藝術創作的技法、形式,表現個人的想法和情感。
1-3-4
 透過集體創作方式,完成與他人合作的藝術作品。
1-3-5
 結合科技,開發新的創作經驗與方向。
2-3-6
 透過分析、描述、討論等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特徵及要素。
2-3-7
 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
2-3-8
 使用適當的視覺、聽覺、動覺藝術用語,說明自己和他人作品的特徵和價值。
3-3-12
 運用科技及各種方式蒐集、分類不同之藝文資訊,並養成習慣。
3-3-13
 運用學習累積的藝術知能,設計、規劃並進行美化或改造生活空間。

1-4-1
 了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1-4-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1-4-3
 嘗試各種藝術媒 體,探求傳統與非傳統藝術風格的差異。
1-4-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品。
2-4-5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析其美感與文化特質。
2-4-6
 辨識及描述各種藝術品內容、形式與媒體的特性。
2-4-7
 感受及識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精緻藝術與大眾藝術風格的差異,體會不同時代、社會的藝術生活與價值觀。


3-3-13
 運用學習累積的藝術知能,設計、規劃並進行美化或改造生活空間。
3-3-14
 選擇主題,探求並收藏一、二種生活環境中喜愛的藝術小品:如純藝術、商業藝術、生活藝術、民俗藝術、傳統藝術等作為日常生活的愛好。
3-4-9
 養成日常生活中藝術表現與鑑賞的興趣與習慣。
3-4-11
 選擇適合自己的性向、興趣與能力的藝術活動,繼續學習。
1-1-2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1-6
 體驗各種色彩、圖像、聲音、旋律、姿態、表情動作的美感,並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3-1-9
 透過藝術創作,感覺自己與別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間的相互關連。
1-2-2
 嘗試以視覺、聽覺及動覺之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豐富的想像與創作力。
1-2-3
 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紀錄所獲得的知識、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1-2-4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創作要素,從事展演活動,呈現個人感受與想法。
2-2-7
 相互欣賞同儕間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作品,並能描述個人感受及對他人創作的見解。
1-3-2
 構思藝術創作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體、技法,完成有規劃、有感情及思想的創作。
2-3-6
 透過分析、描述、討論等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特徵及要素。
2-3-8
 使用適當的視覺、聽覺、動覺藝術用語,說明自己和他人作品的特徵和價值。
2-3-9
 透過討論、分析、判斷等方式,表達自己對藝術創作的審美經驗與見解。
1-4-1
 了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1-4-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1-4-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品。
2-4-6
 辨識及描述各種藝術品內容、形式與媒體的特性。
3-1-10
 養成觀賞藝術活動或展演時應有的秩序與態度。

1-2-5
 嘗試與同學分工、規劃、合作,從事藝術創作活動。
3-2-13
 觀賞藝術展演活動時,能表現應有的禮貌與態度,並透過欣賞轉化個人情感。
1-3-4
 透過集體創作方式,完成與他人合作的藝術作品。
2-3-9
 透過討論、分析、判斷等方式,表達自己對藝術創作的審美經驗與見解。
3-3-11
 以正確的觀念和態度,欣賞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
2-4-5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析其美感與文化特質。
2-4-7
 感受及識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精緻藝術與大眾藝術風格的差異,體會不同時代、社會的藝術生活與價值觀。
3-4-10
 透過有計劃的集體創作與展演活動,表現自動、合作、尊重、秩序、溝通、協調的團隊精神與態度。
2-1-7
 參與社區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藝術文化,體會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2-1-8
 欣賞生活周遭與不同族群之藝術創作,感受多樣文化的特質,並尊重藝術創作者的表達方式。
2-2-8
 經由參與地方性藝文活動,了解自己社區、家鄉內的藝術文化內涵。
2-2-9
 蒐集有關生活周遭鄉土文物或傳統藝術、生活藝術等藝文資料,並嘗試解釋其特色及背景。
3-2-12
 透過觀賞與討論,認識本國藝術,尊重先人所締造的各種藝術成果。
2-3-7
 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
2-3-10
 參與藝文活動,記錄、比較不同文化所呈現的特色及文化背景。

1-4-3
 嘗試各種藝術媒體,探求傳統與非傳統藝術風格的差異。
2-4-7
 感受及識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精緻藝術與大眾藝術風格的差異,體會不同時代、社會的藝術生活與價值觀。
2-4-8
 運用資訊科技,蒐集中外藝術資料,了解當代藝術生活趨勢,增廣對藝術文化的認知範圍。
1-1-4
 正確、安全、有效的使用工具或道具,從事藝術創作及展演活動。
3-2-10
 認識社區內的生活藝術,並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在生活中實行。
3-2-11
 運用藝術創作活動及作品,美化生活環境和個人心靈。
3-3-11
 以正確的觀念和態度,欣賞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
3-3-13
 運用學習累積的藝術知能,設計、規劃並進行美化或改造生活空間。
1-4-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品。
3-4-10
 透過有計劃的集體創作與展演活動,表現自動、合作、尊重、秩序、溝通、協調的團隊精神與態度。
 

1-3-5
 結合科技,開發新的創作經驗與方向。
3-3-12 
 運用科技及各種方式蒐集、分類不同之藝文資訊,並養成習慣。
1-4-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品。
2-4-8
 運用資訊科技,蒐集中外藝術資料,了解當代藝術生活趨勢,增廣對藝術文化的認知範圍。
1-1-1
 嘗試各種媒體,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樂與滿足。
1-1-3
 使用媒體與藝術形式的結合,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2-1
 探索各種媒體、技法與形式,了解不同創作要素的效果與差異,以方便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2-2
 嘗試以視覺、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豐富的想像與創作力。
1-3-1
 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2-3-6
 透過分析、描述、討論等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特徵及要素。
3-3-13 
 運用學習累積的藝術知能,設計、規劃並進行美化或改造生活空間。
1-4-1
 了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1-4-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2-4-5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析其美感與文化特質。
2-4-8
 運用資訊科技,蒐集中外藝術資料,了解當代藝術生活趨勢,增廣對藝術文化的認知範圍。
1-1-1
 嘗試各種媒體,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樂與滿足。
1-2-1
 探索各種媒體、技法與形式,了解不同創作要素的效果與差異,以方便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2-2 
 嘗試以視覺、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豐富的想像與創作力。
1-3-1
 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2-3-6
 透過分析、描述、討論等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特徵及要素。
3-3-13 
 運用學習累積的藝術知能,設計、規劃並進行美化或改造生活空間。
1-4-1
 了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1-4-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1-4-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品。
2-4-5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析其美感與文化特質。
1.配合分段能力指標做文字修改與調整。
2.相關用字依照各領域統一用字做修改。
()實施要點
1.課程設計
(1)各校應成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研究小組」,依據本學習領域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考量學校條件、社會資源、家長期望、學生需求等因素,研訂學年課程實施計畫。其內容包括:「目標、教學進度、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評量方式、教學資源」等項目。
(2)課程可依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之個別特質設計教學,或以統整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的學習為原則。統整之原則可運用諸如:相同的美學概念、共同的主題、相同的運作歷程、共同的目的、互補的關係、階段性過程等,連結成有結構組織和美育意義的學習單元;另外「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融入課程的方式也以統整為原則。
(3)課程統整可採大單元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主題軸教學設計、行動研究教學設計、獨立研究教學設計等。
(4)設計課程應協助學生在美感、情緒、心智和身體等方面的發展與成長促進自我概念、關懷生命、發展藝術與文化的理解,實踐藝術於生活中
(5)應兼顧微觀與宏觀,強調養成欣賞與鑑賞能力,幫助學生溝通觀念和表達情感,鼓勵發展藝術語彙,建立美感觀念,養成審美與展現藝術的能力
(6)藝術課程與教學應適度融入海洋教育、本土教育、生命教育、環境美育等各種議題,並鼓勵運用媒體教育的資訊科技
(7)藝術與人文第一階段能力指標統整「生活課程」中實施
2.教材編選
(1)教材範圍本學習領域教材應涵蓋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與其他綜合形式藝術等個別與綜合性的鑑賞與創作,及其與歷史、文化的關係;評價、反思與價值觀的建立;實踐和應用生活藝術及聯絡其他學科等範疇。
(2)基本學習內容要項分述如下:
A.視覺藝術:包含視覺審美知識、媒材、技術與過程的解與應用;造形要素、構成功能的使用知識等範疇。
B.音樂:包含音樂知識、音感、認譜、歌唱、樂器演奏、創作、欣賞等範疇。
C.表演藝術:包含表演知識、聲音與肢體的表達、創作、展演與賞析等範疇。
D.其他綜合形式藝術鑑賞基本知能等。
(3)教材編選原則:
A.須依據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總綱、本學習領域之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教材內容、教學評量、實施要點等重點
B.宜考量各地區學生的藝術基本能力、需要、興趣、生活經驗、各校人力與物力資源及本土文化特色等條件。
C.應把握啟發各階段學生藝術美感教育的特質,配合教學策略,讓學生能獲得美學的概念和系統化的藝術學習
D.教材組織宜注意各階段藝術形式的個別特質,尤其基本概念、藝術與社會文化、藝術與生活環境連貫性的統整,應由具備本學習領域藝術專長教師指導學生學習
E.教材量須切實配合教學目標和時數量的多寡,可依探究的深入程度、涉及的問題範圍、學習活動的方式調整。
F.教材內容之分析、策略、流程,要具備可行性和實用性,各校教師可自編或慎選教材及規劃精進教材
3.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強調藝術認知、動作技能、情意、社會責任價值等層面,符合本學習領域之基本理念及課程目標
(2)教學模式應符合藝術學習與心理原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藝術的意欲,提升美感行為態度,內化於生活的實踐與應用
(3)教學活動設計以學生為中心,應符合學生的生活美感經驗,宜生動活潑,具創意與創造性
(4)教學活動安排,宜符合藝術學科學習所應建構概念的邏輯順序
(5)重視設計補救教學策略,落實素養指標應考慮學生學習的個別差異,並安排可行的補救教學。
4.教學方法
(1)在學習情境方面
教師應營造適合該階段藝術的學習情境,運用軟硬體設備引發學習動機和安排學習歷程,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引導學生提升藝術行為層次,如:嘗試、知道、察覺、探索、實作、思考價值態度,並負起學習責任。
(2)在發展技能方面
強調基礎技能展現的重要,教師應提供良好示範,提示重要技能,供學生嘗試、觀摩、理解,給予充裕的時間和機會在各種情境中演練實作。尊重學生對藝術主題的詮釋或各種問題解決的方式,對於學生合宜的表現,給予積極、正向的回饋
(3)在教學概念方面
本學習領域能力指標強調三個主軸(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運用)藝術能力的建立,教材範圍與內容是教師運用藝術四個面向(表現試探、基本概念、藝術與歷史文化、藝術與生活)統整教學,透過教學活動的組織與策略培養學生藝術能力,因此能力指標的三大主軸和教材內容四個面向之間,關連緊密並互為因果。
藝術教學要顧及各階段學生的感受與興趣、能力經驗、生理發展與學習心理,第一階段(低年級)做自發、自由的嘗試與發現學習藝術的趣味;第二階段(中年級)著重基本、具體和實用概念,建構藝術的基本認知;第三階段(高年級)強調具體美感概念之應用;第四階段(國中)逐漸培養較抽象的概念,並銜接先前的藝術課程與教學
(4)在培養美感態度方面
著重在培養對美的視覺、聽覺、觸覺、動覺感受與知覺,同時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需求。培養美感的態度上,教師本身應具有藝術專業,熱心、感性、積極、人性、開放的學習指導態度最能影響學生。當學生學習遭遇困難時,要適時介入,鼓勵學生持續努力。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原創性或獨特表現,認同學生互相合作的努力,並給予具體而真誠的回應
(5)在教學方式方面
教學法須多元多樣、靈活彈性,包含各種視覺藝術教學法、音樂教學法、表演藝術教學法等,應充分熟悉教材特性與重點,靈活應用各種教學策略和評量重點,以達成分段能力指標為目的。教學方式以班級經營為原則,可配合年段與其他學習領域,搭配社團、綜合活動、校際觀摩、文化活動等方式實施。
5.教學評量
(1)評量原則
本學習領域教學評量應依據能力指標及教材內容,採用多元評量方式,並兼顧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可採實作評量、動態評量、真實評量、檔案評量等方式進行,以呈現學生多元的學習表現
(2)評量的範圍包括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的學習歷程及成果評量
(3)評量方法
A.運用觀察是藝術領域中最常用的方式,常與探索、操作、示範、口頭描述、解釋、情境判斷、價值體系等方式一起使用。
B.藝術評量涵蓋認知、動作技能、情意、社會責任等藝術行為,包括知道、察覺、探索、組織、評價、操作、合作與互動等行為層次。
C.評量歷程中將學生各種藝術學習活動表現加以記錄,並應用量化形式資料(如:藝術認知測驗、美感態度量表、表現作品、素養指標測驗等),與質化形式資料(如:觀察紀錄、角色扮演、自學計畫、審美札記、藝術生活規劃等),協助學生達到藝術學習與藝術素養的基本能力。
D.善用其他評量方法,如:問答、問卷調查、軼事紀錄、測驗、自陳法、評定量表、檢核表、基準評量、討論等,確實掌握教學目標。
()實施要點
1.課程設計
(1)各校應成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研究小組」,依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考量學校條件、社會資源、家長期望、學生需求等因素,研訂學年課程實施計畫。其內容包括:「目標、每週教學進度、教材、教學活動設計、評量、教學資源」等項目。
(2)各校在符合基本教學節數的原則下,得打破學習領域界限,彈性調整學科及教學時數,實施大單元或主題統整式的教學。學習活動如涵蓋兩個以上的學習領域時,其教學節數得分開記入相關學習領域。
(3)藝術與人文課程應協助學生在美感、情緒、心智和身體等方面的發展與成長促進自我概念、自我尊重、自我紀律及理解與人合作關係的發展
(4)藝術與人文活動之課程設計,應幫助學生溝通觀念和表達情感,鼓勵發展語彙,建立概念、批判思考與創作之統整能力
(5)藝術與人文課程應鼓勵學生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以學習、研究或創作藝術
(6)課程設計原則以「主題」統整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及其他學習領域。統整之原則可運用諸如:相同的美學概念、共同的主題、相同的運作歷程、共同的目的、互補的關係、階段性過程之統整等,聯結成有結構組織的學習單元;另外「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也以統整為原則。
(7)課程統整可採大單元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主題軸教學設計、行動研究教學設計、獨立研究教學設計等。
(8)藝術與人文第一學習階段課程與「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統整「生活課程」,其實施要點依據「生活課程」綱要之標示
2.教材編選
(1)教材內容與範圍藝術與人文領域教材應涵蓋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與其他綜合形式藝術等的鑑賞與創作,及其與歷史、文化的關係;評價、反思與價值觀的建立;實踐和應用生活藝術;以及聯絡其他學科等範疇。其技能分述如下:
j視覺藝術:包含─媒體、技術與過程的解與應用;造形要素、構成功能的使用知識等範疇。
k音樂:包含音感、認譜、歌唱、樂器、演奏等範疇。
l表演藝術:包含─肢體與聲音的表達與藝術展演等範疇。
m其他綜合藝術之基本技能等。
(2)教材編選原則:
j教材編選需依據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總綱、教改理念、本領域之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及其他相關資料為參考原則。各校教師可自主編寫或慎選教材及規劃教學
k教材選編應考慮各地區學生的能力、需要、興趣、生活經驗各校人力與物力資源文化特色等條件。
l教材編選時應把握統整的原則,配合教學策略,讓學生能獲得統整的概念和系統化的訊息
m教材編選組織宜注意內容的適切性、基本技法的順序性、及各學期教材的連貫性
n教材量須切實配合教學時數和目標量的多寡,可依探究的深入程度、涉及的問題範圍、學習活動的方式調整。
o教材內容之分析、策略、流程,要具備可行性和實用性。
p教材編選宜秉持課程統整之精神,以主題整合教材,由各類藝術專長教師指導學生學習。
3.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能適切兼顧知識、技能、情意等範疇,符合本領域之基本理念。
(2)教學模式應符合教學原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藝術的意欲。
(3)教學活動宜生動、活潑、趣味、有變化,掌握生活化原則
(4)教學活動安排,宜符合藝術學科學習所應建構概念的順序性
(5)教學設計宜考慮學生學習的動機、興趣、能力及程度等個別差異,並安排補救教學。
4.教學方法
(1)在學習情境方面
教師應營造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引發學習動機和歷程,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試驗和發明,並負起學習責任。
(2)在發展技能方面
要能提供良好的示範供學生觀摩,理解技能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並提供充裕的時間和機會在各種情境實作。尊重學生對主題的詮釋或各種問題解決的方式,學生有合適的表現,立即稱讚
(3)在教學概念方面
要顧及學生的能力經驗與發展階段,銜接先前的藝術教學及學習風格。第一階段做自發、自由的嘗試與發現(低年級);第二階段(中年級)著重特定、具體和實用概念之了解;第三階段(高年級)強調具體概念之應用;第四階段(國中)逐漸介紹較抽象的觀念
(4)在培養態度方面
教師本身熱心、積極、開放的學習指導態度最能影響學生。當學生學習遭遇困難時,要適時介入,鼓勵學生持續努力。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獨特表現,具體而真誠的回應學生,認同學生的努力
(5)在教學方式方面
教學法須多元而彈性,包含各種視覺藝術教學法、音樂教學法、表演藝術教學法等,應充分熟悉,靈活應用,以達成分段能力指標為目的。教學方式以班級經營為原則,可配合年段與其他領域,搭配社團、綜合活動、校際觀摩、文化活動等方式實施。
5.教學評量
(1)評量目的
判斷教學活動是否達成目標,教師必須蒐集資料加以客觀評量,以正確了解課程設計的適切性,並評估每位學生的學習預備狀況、學習現況、學習結果及學習遷移。評量所得,做為教師加強與補救教學的參考依據
(2)評量的範圍
j學習成果的評量
(A)探索與表現的學習成果評量。
(B)審美與理解的教學成果評量。
(C)實踐與應用的教學成果評量。
k教學品質的評量
(A)教學前:教師針對自己選定教學單元,進行教材分析、技法示範、準備工作、熟練媒體操作等工作。
(B)教學中:教師自己必須熟悉教學目標,評估學生起點行為,引導階段與發展階段之形成性評量。
(C)教學後:包含教師對教學成效之檢討,學生作品、展演、學習遷移、總結性及補救教學之評量等。
l課程設計的評量
(A)領域課程設計之評量。
(B)各單元內容、技法、觀念等之組織,是否具有順序性、連續性、統整性之評量。
(C)活動設計是否具有多元性、多樣性、活潑、生動之評量。
(D)考慮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及能力上的個別差異,評量方式是否確實、具體、可行性之評量。
(3)評量方法
本領域教學評量可併用「量」與「質」的評量,且可視教學目標、教學範圍、教學方法、教學流程之需要,採取教師評量、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並應用:觀察、問答、晤談、問卷調查、軼事記錄、測驗、自陳法、評定量表、檢核表、討論…等方式評量,且可酌採相對解釋法與自我比較法等彈性評量措施。


1.為使實施要點更為明確、易懂,及文句上的順暢,對內容做全面的檢視與文字上的修改。
2.相關用字依照各領域統一用字做修改。
3.刪除現行規定第1項第2款,相關內容併入其他項目。
4.修正規定第1項第2款為現行規定第1項第6款。
5.修正規定第1項第3款為現行規定第1項第7款。
6.修正規定第1項第4款為現行規定第1項第3款。
7.修正規定第1項第5款為現行規定第1項第4款。
8.修正規定第1項第6款為現行規定第1項第5款。
9.修正規定第1項第7款為現行規定第1項第8款。




10.修正規定第2項第12款為現行規定第2項第1款,調整分項標號。




11.修正規定第2項第3款為現行規定第2項第2款,調整分項標號。
12.現行規定第2項第2款第7目刪除,相關內容併入其他項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