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音樂教師互動音樂專業知能研習

互動音樂的祕密

主講者:鄭建文
http://cwcheng2009.blogspot.com
Email: cwcheng2009@gmail.com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

1. 互動媒體的基本概念
互動介面:感應器:麥克風、數位攝影機、電腦鍵盤、各種其他感應器(壓力、光度、曲度、加速度等)互動音樂表演常用的互動界面:麥克風易於取得以聲音作為互動的媒介,不可見亦不可觸摸輸入的聲音可作為輸出的聲音的來源

互動模式:
 互動模式︰
 外部輸入=> 數位化 => 資料分析 => 邏輯判斷、閾值設置、數據移植 (mapping)、篩選、演算
 回饋機制︰
 輸入訊號的再變形(可以是聲音、影像的即時數位訊號處理)
 控制其他數位媒體(如控制動畫、影像、聲音的生成或變化)
 控制其他硬體開關或運作

互動裝置 vs 互動表演
 互動裝置與互動表演藝術本質上的不同︰
 互動裝置藝術、互動聲音裝置︰
 趨向靜態藝術、或不斷重複的時間藝術
 觀賞者、參與者,隨時可以參與聆賞
 觀眾可透過互動機制影響作品的變化
 觀眾可透過戶動機制參與創作
 互動表演藝術 (音樂、舞蹈、戲劇等)
 隨時間推移,互動機制必須具有變化性,以維繫作品的形式結構
 以時間中的形式為表達手段,須領賞完整的作品,才能感受形式的美。
 觀眾鮮少參與表演本身,僅作為旁觀者的角色
 多為專業表演者與電腦之間的互動; 聽眾只以聽覺與視覺去經驗其美感與神秘感。

互動表演者的角色功能 – 以音樂表演、創作為例
 互動科技改變了音樂表演者、創作者的傳統角色功能:
1. 互動音樂作曲家與程式設計師的角色難以分開
2. 「互動樂器」演奏者不受限於傳統的樂器演奏者的音樂訓練,演奏者可以是一般民眾
3. 作曲家將部份創作的責任,交付給即興演奏者
4. 藉互動科技整合跨媒體的表演
5. 電腦本身可以為傳統器樂音樂的指揮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