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環境劇場,跳脫鏡框式舞台的形式

「環境劇場」最主要的標誌,就是讓表演走出劇場,可以在任何既有的現實空間裡演出。這其實是當代將藝術「去神聖化」思維的體現。【文/鴻鴻】

 環境劇場的六項原則 六0年代,美國著名的評論家、教授、編輯、及劇場工作者理查‧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提出「環境劇場的六項原則」。
以下試著略作解釋:

一、戲劇是一整套相關的事務。戲劇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包括觀眾、演員、節目單、前後台工作人員、空間建築等等,都是整體環節的一部份,無法分割。

 二、整個空間都是表演的一部份。不再區分表演區和觀眾席,而是將兩者參雜混淆。觀眾並不在舞台的某一面,演員也並不朝同一方向演出。所以共同參與的體驗,取代了「景觀」和「畫面」的經營。

三、戲劇可以發生在一個被改造的空間、或現成的空間。可以使用咖啡廳、客廳、教室內外、教堂、海灘、廢墟、地鐵站……直接演出,利用現有的地形地貌決定演出形式;可以讓觀眾坐在劇院舞台上而演員在觀眾席表演、也可以把排練場布置成病房而觀眾和演員都成了病患。重點在於,凸顯現有空間的性格,不像鏡框舞台老是用布景將一切牆面和機械遮蔽起來,好引起觀眾的幻覺。

四、演出焦點是靈活可變的。正統戲劇通常只有單一焦點。環境劇場利用環境特性,讓觀眾若不走動,就無法看到所有表演;不然就是表演同時在多處進行,讓觀眾只能擇一欣賞。每位觀眾的經驗不可能完全一致。例如碧娜‧鮑許的舞作,舞者常會跟某些觀眾耳語,而其他人聽不到。彼得‧漢德克《冒犯觀眾》1968年的首演版本中,演員則同時跑到觀眾的不同角落遊說那一小群觀眾。

五、戲劇的所有元素平起平坐,不分輕重,並且各自有其語言。在正統劇場裡,燈光音效全都為演員而服務,而演員則執行劇作家的意旨。環境劇場的元素並非一盤散沙或無政府,而是彼此競爭,甚至互相對立。

 六、文本不是演出的出發點,也不是目的。甚至可以沒有文字劇本。劇場不是博物館,既有的劇本和現實一樣,都只是材料而已。驅除將過往劇本視為完美經典的迷思,主權留給此時此地的參與者,而創造出適合此時此地的演出。 透過「環境劇場」的鏡片,你會發現到處都可以是劇場──甚至是比專業劇院更讚的劇場。而表演的出現,也讓觀眾以不同觀點看待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空間,從實用的眼光轉換成審美的眼光,從而更喜愛、更珍惜我們現有的環境。不去大費周章在劇院搭建場景、演完又毀棄,而儘量利用現成的環境資源,環境劇場於是也是更環保的藝術行為。

全文網址: 環境劇場系列/鴻鴻「環境劇場,比專業劇院更讚的劇場」 - 新北市藝術節 - 文化藝術 - udn閱讀藝文 環境劇場

影片欣賞一
名稱:【18th臺大藝術季】環境劇場舞蹈演出-在溫羅汀跑跳起舞~誕思顧我在


影片欣賞二
名稱:2012舞蹈旅行計畫 Dance Travel-Project / 第四站 BELLAVIT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