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觸動–“醜”的美學」藝術生活系列講座(乙未年春夏季)

Aesthetics一般翻譯成「美學」。但是這樣的翻譯,卻讓我們的社會大眾對這個字眼背後的意涵,產生了過於片面的簡化認知,一般以為,令人產生「愉悅」的感受的「美」的事物,才是「美學」討論的課題。然而,當我們把翻譯改成「審美」,情況或許會全面一些。當人在判斷「何為美」的時候,產生「美」或「醜」判斷都是可能的結果。因此,除了「美」之外,「醜」—理所當然也是「審美」範疇會面對到的議題。 
“醜”的美學形式能夠觸動觀者多重感受和未知情緒,甚至可能超越時代的美感限制,發展出特異而珍貴的感官經驗、乃至於批判當時代的美感品味如何受到特定社會階層的控制,換句話說,「醜」的美學形式觸動了美學批判性的敏感神經,創造了品味自由的社會空間。做為大眾提供審美經驗與藝術教育場域的美術館,提供認識美及其範疇與形式,與日常生活關係的討論不遑多讓,期待通過講座的舉辦,更進一步將其力量延伸到常民生活之中,觸動民眾完全不一樣的審美思考。

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有模有樣---學童的立體造型體驗活動

 
「《羊咩咩》也得意--學童的創作與分享」春節活動推出後,體驗過的親子學童們,各個躍躍欲試期待有機會體驗動手創作立體造型的機會。為呼應親子們的期待,計畫推出「有模有樣---學童的立體造型體驗」活動。
本項活動預計以常見的碎紙紙末為主要材料,搭配其他生活回收物件,透過材料分類與分析、創意發想與發展、造型形塑與實作等過程,引導學童藉由立體雕塑的創作,認識材料與材料間的關係、挑戰材料與立體造型結合的可能性、建構自主創作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 指導單位:文化部
  •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 活動時間:104年4月01日-5月31日
  • 活動地點:兒童遊戲室探索區
  • 參加方式:依兒童遊戲室入場辦法,自由體驗。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2015數位藝術創作案「戴吉賢:《放大洋》奧德賽號的隱航誌」

https://www.ntmofa.gov.tw/chinese/ShowInfomation1_1.aspx?SN=4426&n=10043

創作自述/戴吉賢

    工業文明的演進,讓自然的本質長期隱匿在人們生存的欲望和爭鬥之中,而征服自然的代價,就是造成文明與自然間的極端失衡。越來越多人對現實環境陷入不安與不適的狀態,開始渴望尋回對「家」的根源。就像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悲劇英雄奧德修斯一樣,特洛伊戰役的征服雖帶給他舉世的榮耀,不過也因這場無情的殺戮,讓他眷念起家鄉的美好,而最終的歸返之途像似在救贖自己的罪惡般,已變成一段充滿坎坷的漂泊歷程。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104學年度第2學期第期初工作研討會議議程

105年度臺中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中小教學品質整體計畫
臺中市國民教育輔導團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國中輔導小組
專業學習社群反省探究專業成長暨輔導團務工作會議
104學年度第2學期第期初工作研討會議議程

壹、    時間:1050301日(星期二)13:30
貳、    地點:大雅國中圖書室                                 
參、    主持人:楊峙芃 校長                        紀錄:馨儀
肆、    主席致詞

伍、  討論事項:

藝文領域專業學習社群反省探究成長研習暨會議

安和國中

安和國中

安和國中

103學年度第2學期期初工作研討會議 -- 定期團務會議(期初)會議紀錄

104度臺中市國民教育輔導團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國中輔導小組
辦理教育部精進教學計畫-子計畫二輔導團務工作會議
103學年度第2學期期初工作研討會議
                  定期團務會議(期初)會議紀錄
學習領域
國中組藝術與人文
日期
1040324
會議主席
楊峙芃校長
地點
安和國中會議室
出列席人員
出席輔導團員
陳佳秀
李玉美
林尹梅
馬中峰
黃永杰
黃馨儀
馬美文
謝志沛


列席人員





         
會議主持及說明
李玉美
※輔導團務工作工作事項討論

一、轉知其他團務事項:

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形‧動─國際文字影像藝術展


https://www.ntmofa.gov.tw/chinese/ShowInfomation1_1.aspx?SN=4406&n=10043
形‧動─國際文字影像藝術展
本展由德國卡爾斯魯爾ZKM藝術與媒體技術中心發想及製作,與英國FACT藝術與創意科技中心及德國xm:lab實驗室合作,並獲德國聯邦文化基金會支持。

策展人:
策展人與研究者 克莉斯汀‧史登澤博士
媒體理論家與xm:lab研究室 松科‧澤勒博士
偕同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展人 林曉瑜

「形‧動─國際文字影像藝術展」展出來自超過16個國家共159部的文字影像,包含12件臺灣藝術家作品,創作年份從1897年迄今,橫跨超越一世紀。本展聚焦於電影、錄像和新媒體作品,也包括長片、字卡片段、廣告、音樂錄影帶和電腦測試片段,是臺灣首次引介聚焦於文字與動態影像的國際性大展。為突顯漢字文化的特殊性與藝術性,及臺灣新媒體與影像藝術的成熟發展,12件臺灣作品依其特質納入策展脈絡共同展出,以對照東西方文化與文字影像創作的異同,這也是本展與其他地區展出時的最大不同。
本展將文字影像定義為類比或數位電影或電影片段,其中尤以動畫、圖像設計或音樂開啟了遠比傳統字形的溝通方式還要更多的可能,透過我們所接觸到的動態文字及其所在之場域與狀態,檢視以字形來呈現、感受及溝通方式的多元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