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度臺中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整體計畫
臺中市國民教育輔導團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國中輔導小組
有效教學課程研發暨標準化多元評量模組建置實施
工作紀錄
會議名稱:藝術與人文課程轉化及課程研發MAP研討
|
時 間
|
106 年
03 月 14 日
|
地點
|
大雅國中
|
主講人
|
李玉美
|
記錄
|
李玉美
|
參與對象
|
全體工作坊教師/如簽到附件
|
會 議 內 容
|
一、教育部當前政策因應之方向說明
為因應十二年國明教育即將上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習,為當前教育部為教師專業成長所訂定之教師成長策略之一,依據國中專業教師現況及本市國中藝文教師分佈情形,除訂定各校藝文領域學習時間之外,如欲跨校策略聯盟學習成長在時間(2節)及空間(距離)上較不切實際,因為光是處理完班務或課務後還需將交通時間算進去,多數教師均無法配合,本團隊則因有共同公假時間,應可進行實施。
二、有效教學課程案例及課程評量轉化分享研討—
如附件一
課程/單元名稱
|
美的形式-形式之美
|
教學科別
|
■視覺藝術 □音樂 □表演藝術
|
對應表現標準
|
實踐與應用-美感體驗1
|
對應能力指標
|
2-4-6 辨識及描述各種藝術品內容、形式與媒體的特性。
3-4-9 養成日常生活中藝術表現與鑑賞的興趣與習慣。
|
教材內容面向
|
■基本概念 ■表現試探 □歷史文化 □藝術生活
|
對應基本能力
|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
壹、教學對象與節數
一、教學對象:國中七年級
二、教學節數:3節
貳、課程概述
一、設計理念
本單元為一年級基礎造型點、線、面一環課程,本單元期望透過對於美的形式之原理說明及其特點介紹,透過教學簡報帶領學生認識反覆、漸層、韻律、對稱、均衡、非對稱均衡、對比等自然及人工之美的形式賞析,覺察生活中美的形式原理及「點」的構成,藉由認識美的形式進而以及認識運用在點的構成中能產生的效果。並透分組學習之實際演練以確認學生學習成效,除運用分組實作來檢驗學生是否能掌握前一階段「美的形式原理」所學的構成概念,也經由點的構成練習能熟悉及嘗試運用在各種多元的藝術創作上。
二、先備能力
學生已學習過「美的形式原理」,具備構成的概念。
三、實施過程
本單元分兩階段:
1. 第一階段先透過教學簡報,帶領同學覺察日常視覺環境中何處具備「點」的性質?以及點在構成時會有那些效果?
2. 第二階段提供學生四種顏色及不同大小的圓點貼紙及黑色紙板,請同學從「漸層」、「對稱平衡」、「非對稱平衡(均衡)」、「律動(韻律)」四個形式原理裡自選一個作為主題,使用圓點貼紙來呈現。
参、教學目標
一、能認識及應用美的形式原理原則在日常生活中。
二、能指出日常視覺環境中何處具備點的性質,說出點在不同的構成方式
中所形成的效果。
三、能以點為元素,應用「美的形式原理」構成圖案。
肆、教學流程
節次
|
教學內容
|
教材
|
評量
|
1
|
1.
美的形式原理原則說明及認識。
2.
分組演練美的形式原理原則形式表現。
|
1.
教學簡報
2.
分組學習
|
評量一
|
2
|
1.
點的性質、日常視覺環境中何處具備點的性質?
2.
點在構成中形成的效果。
|
3.
教學簡報
|
|
|
1.
使用圓點貼紙呈現「美的形式原理」。
2.
提供學生及貼紙及紙板,請同學從運用「漸層」、「對稱平衡」、「非對稱平衡(均衡)」、「律動(韻律)」四個形式原理裡自選一個作為創作主題,使用圓點貼紙來呈現。
|
1.
黑紙板、四種顏色圓點及不同大小的圓點貼紙
|
評量二
|
伍、評量
一、評量一:美的形式原理原則構成分組演練
(一) 評量目標:實踐與應用-美感體驗1
(二) 評量方式
實作評量
(三) 評分規準
說明:本評量旨在檢驗學生對「美的形式原理」的掌握程度。
等級
|
A
|
B
|
C
|
D
|
E
|
對應
表現標準
|
能積極瞭解視覺藝術的美感原理。
|
瞭解視覺藝術的美感原理。
|
能嘗試瞭解視覺藝術的美感原理。
|
僅能約略瞭解視覺藝術的美感原理。
|
未達
D級
|
評分規準
|
能正確呈現所指定「美的形式原理」主題,並具備合作及展現組員獨特創意巧思。
|
能正確呈現所指定「美的形式原理」主題,並具備合作及展現組員巧思。
|
能呈現所指定「美的形式原理」主題,並具備分組合作態度。
|
能嘗試呈現所指定「美的形式原理」主題。
|
未達D級、未作未完成。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